在十年九旱的定西市,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退化严重,山穷水瘦,向来被称为是苦甲天下的地方。可是在定西市的临洮县,让很多外地人没有想到的是:花卉产业发展却一枝独秀,成了许多常年以种粮养家糊口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大胆决策:发展以兰花为主的花卉产业
其实,临洮县发展花卉产业,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家当时有顾虑,也有质疑。2003年,临洮县规划在新添镇刘家沟门村建设高科技花卉示范园区。种花也能挣钱?当听说县上要在村里建设花卉示范园区时,刘家沟门村村民聚集在村口激烈地讨论起来。“种了大半辈子地,还没听过种花也能挣钱的。”“种花那是城里人闲得慌,种着玩的。” “花长起来,几天就开败了,卖不出去咋办?” “种花要是亏了,连粮都没得吃。”大家围绕种花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都觉得庄稼人就该种粮食,春播秋收冬藏,心里踏实。经过激烈讨论,大家得出一个结论—种花不靠谱。
在临洮发展花卉产业还得从三易花卉园区建设初说起。甘肃三易农业科技公司是由临洮农民建筑企业家刘宗仁通过下河南、走云南考察之后决定投资的。当时,县委、县政府着眼于花卉产业在临洮县的广阔前景,一方面派人到河南等地考察学习,一方面邀请台湾农技专家前来问诊把脉。通过一次次考察对比、调研论证、引种试验,临洮县大胆决定:发展以兰花为主的花卉产业。
精心培育:三易花卉走向全国
万事开头难。土地如何征?资金怎么筹?谁又懂技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协调农业、招商、国土等部门通力合作,各尽其能,为三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起步献计出力。招商部门注册成立花卉公司,专门负责项目实施。农业、国土等部门和示范园区所在的城关镇干部进村入户,讲政策、算细账,以反租倒包的形式流转土地350亩,为三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空间。为了学技术,农业部门还成立花卉产业发展办公室,抽调农学专业技术骨干“走出去”,学习外地花卉种植经验。同时把花卉种植专家“请进来”,不仅培训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培训一大批懂得花卉种植的当地农民。
很快,甘肃三易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顺利建成,该园区总投资7000多万元,蝴蝶兰、香水百合、海棠、红掌、温馨兰、郁金香等为代表的名优品种花卉和苗木全部采用了无土栽培滴灌技术和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该园区自2005年元月首批鲜花上市,公司生产的鲜花已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和成都、西宁、西安、乌鲁木齐、银川、北京、上海等许多大中城市客户保持了常年供货关系,而且能做到反季节常年供货。省、市、县各级领导都曾先后到甘肃三易农业高科技园区考察指导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这在全国可以达到先进水平,也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如今,“种花挣大钱”已成为临洮农民的共识,花卉产业也成为县上响当当的特色产业。当初建设三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时候,张青芳家的2亩地以每亩400公斤小麦的价格被流转。张青芳是个闲不住的人,没了庄稼地,她和村上的媳妇们一商量,干脆响应政府号召,在园区当起了产业工人。“按时上班下班,按时领工资,活又不重,我们现在和城里人的生活差不多。”每月1000元的收入让她们很满足,再说,和以前种地的时候相比,劳动时间短了、强度低了、环境好了、收入高了,每天和花花草草打交道,连心情都格外舒心。像张青芳这样常年在园区务工的有100多名,进行季节性打工的当地农民达到230余名,就近、就地务工,让很多有后顾之忧,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民尝到了甜头。
“流转土地-企业种植-农民打工-企业自销-企业农民双赢”。这套流程的设想和模式如今在甘肃三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得到了印证。示范的目的是推广。在花卉产业发展兴起之后,临洮县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临洮县以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紧紧围绕“中国西部最大的兰花生产培育基地”、“全省重要的花木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把花卉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来抓,按照“以地方品种为基础,以引进良种生产为目的,以鲜切花生产为重点,以其他花卉为补充”的发展思路,着力在扩大生产规模、壮大龙头产业、推广集约化经营、培育优质品牌上狠下功夫。
示范推广:产值达到5000万元
洮阳镇的曹家坪,是临近洮河的一处台地,这里的气候、光热、土壤为紫斑牡丹的培育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生长条件。
2015年5月31日早晨,我们冒着蒙蒙细雨赶往临洮西坪山的曹家坪牡丹园采访。西出县城,过洮河大桥向南沿河边公路南行三四公里,就到了曹家坪。临洮县兴望牡丹产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曹佰平引领记者沿着地砖铺成的小径在牡丹园穿行。5月底,牡丹的盛花期已过,加之清晨不约而至的小雨,剩余的花也多半零落,让人想到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好在离牡丹种群不远的地方,它的姊妹花,风姿绰约的芍药正擎着露珠怒放,让人可以想象就在前段时间,这里还是游人如织,摄影发烧友的长枪短炮“咔嚓咔嚓”不绝的景象。曹佰平介绍,曹家坪的紫斑牡丹种植面积达300多亩,芍药的种植面积也有200亩左右。曹家坪的紫斑牡丹历史悠久,在山上很早就有野生资源,主要颜色有粉、白、紫三色。曹家坪的前辈们从原生品种选育出很多新的品种。我们在牡丹园里见到那棵让世人惊叹的已有400年树龄的牡丹树。它的茎叶青翠欲滴,主干却又呈虬龙之态,直径可以达到30厘米。在曹家坪的牡丹园里,树龄两三百年的植株还有很多,“牡丹大如树,隔墙可见花”,“本著花以百计,高或过屋”是它的真实写照。曹佰平说,中国特有的牡丹分为中原牡丹品种群和甘肃牡丹品种群,此外还有以安徽铜宁和四川彭州为主的江南品种群,甘肃是中国牡丹栽培的发祥地,甘肃牡丹是由野生紫斑牡丹经过长期引种栽培而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特的品种群,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大块紫色或紫红色斑点而别具特色,并区别于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中原牡丹品种群,其特点是植株高大,抗寒耐旱,高达三米,零下40℃不用做任何保护而能露地越冬。花色多而艳,味香浓,不但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而且近年来,通过开发推广,已被国内外园林界视为花中珍品,特别是在中原牡丹不能越冬的寒冷地区,成为园林首选品种。曹家坪的紫斑牡丹园已成为临洮县最大、乃至全省最大的紫斑牡丹基地和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5月中下旬是甘肃省紫斑牡丹种植户最繁忙的时期,曹佰平和乡亲们选育出了200多个新品种,赢得空前美誉,每天都有客户从外地赶来买他的紫斑牡丹苗,“现在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几乎不用做宣传就能把苗卖掉。”曹佰平说。曹家坪牡丹园伴生的芍药鲜花已远销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他们现在还致力于紫斑牡丹油用价值的开发。紫斑牡丹单瓣、半重瓣品种结实率高,且子实饱满,籽仁的油脂含量高达33%。根据油脂含量大于30%即为高含油率油料的标准,紫斑牡丹属木本油料作物。紫斑牡丹种子油中45%为亚油酸,它对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预防高血压、中风和心脏疾病具有明显功效。
记者悄悄问曹佰平去年紫斑牡丹收益如何?他自豪地说:“去年纯收入在百万元以上吧!”曹佰平只是许多种植户中的一员。近年来,临洮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球根类花卉种球繁育基地县”、“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国家农业部把临洮县列为全国15个科技示范重点扶持县之一。2014年底,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10100多亩,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
调整转型:开辟脱贫致富新路
回顾临洮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是抓基地建设,扩大规模增效益。临洮花卉的发展起步于农户,产业发展起步相对低下。针对这一现状,当地政府着力在“牵、引、带、拉”四个字上做文章,“牵”就是龙头企业的牵动;“引”就是组织引导;“带”就是示范基地带动;“拉”就是市场利益拉动。坚持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连片种植增规模的思路,立足全县地域气候、土壤特点分类指导,有力促进全县花卉产业由传统分散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变。全县现已发展花卉企业15家。
二是抓机制,集约经营上水平。全县在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行了三种机制:一是大胆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利用“反租倒包”的形式,带动农户发展花卉生产新格局,解决农户难于承受巨大风险、难于参与市场竞争的难题。二是积极实践“公司+基地+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将公司与农户连成互惠互利的共同体,既扩大了公司生产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解决了农民种植花卉的“卖难”问题,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了投资扶持激励机制。通过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鼓励政策,促进非公有制花卉企业的迅速发展。
三是抓科技,突出特色创品牌。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全县花卉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重大转变;坚持“露地、大棚、温室齐发展,间、套、带一起上的发展模式”。
四是抓服务,引导护航作保障。始终把引导护航作为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措施来抓,认真抓好技术推广应用和服务工作,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蹲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进行栽培技术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另一方面,县政府在花卉产业发展方面采用“三通一平”的优惠政策,即“水通、路通、通讯通,基地平整”,为花卉产业的发展大开绿灯。
五是抓延伸,发展旅游促效益。坚持立足花卉办旅游的思路,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业,发展农家乐形式的一条龙服务,既满足游客观赏、娱乐休闲的需求,又提高了旅游档次。
总之,临洮县花卉产业的迅速崛起,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型调整,加快了观赏农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开辟了一条新路。
来源: 每日甘肃网(兰州)